一件旧蓑衣
走进位于福建莆田大洋乡的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,陈列馆里一件旧蓑衣格外引人注目。蓑衣上的棕片大多已经脱落,磨损严重,仿佛被岁月揉搓过一般。这件旧蓑衣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?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——中共闽中特委委员刘突军。
刘突军,1909年出生于江西省信丰县一户农家。1926年秋,他初中毕业,投身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,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中共福清县委书记、中共闽中特委委员兼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、闽中工委书记等职。
1935年5月,中共闽中特委成立,他担任特委委员、军事部部长,兼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。为肃清匪特、巩固根据地,同年10月,刘突军率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连夜赶到大洋田赋管理处,歼灭了一部分土匪武装,就地处决了恶贯满盈的捕差方春林,得到广大群众拥护。
之后,刘突军带队仍活跃在大洋一带,侦察、调查、研究,为在大洋建立闽中支队司令部开展前期筹备工作。有一次,经过一天调研的刘突军,拖着疲惫的身体,在天黑前来到了大洋乡杏山村,此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。他准备在村里休整一晚,明早出发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。为避免惊扰村民,他来到一处无人居住的古厅堂歇脚,把两张长条木椅合并当床,和衣而睡。
拂晓即将来临,雨依然没有停。刘突军猛地醒来,想到自己要在天亮前离开,可是没有雨具,他焦急万分。正当他在厅堂里踱步时,突然发现墙壁上挂着一件破旧的蓑衣。此时,刘突军仿佛看到了救星。
随后,刘突军又想,私拿群众物品,哪怕是小物件,也是违反党纪的。然而,自己分文未带,无法留下钱财,如何是好?他犹豫片刻,终于下定决心,用角落里废旧的木炭条在墙壁上写下“借用蓑衣,日后奉还”,随后披上蓑衣,走进风雨中……
西安事变后,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游击队的“清剿”,1937年,由于叛徒出卖,中共闽中特委五位主要领导被捕并惨遭杀害。特委领导成员仅剩因随军作战而幸免于难的刘突军。危难关头,刘突军果断行事,重振旗鼓,成立中共闽中工作委员会,他任工委书记,领导闽中的党和军队开展游击战争。
刘突军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,扩大党的政治影响,国民党反动派对他的爱国革命行动恨之入骨,策划暗杀刘突军。1938年3月10日,刘突军计划到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汇报工作,途中在莆田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,牺牲时年仅29岁。
战事紧张,刘突军始终没有忘记还蓑衣的事。游击队员郭永星回忆说:“他对我说,永星啊,我现在没办法亲自去还蓑衣了,只能拜托你,这件蓑衣必须得‘完璧归赵’,一定要代我向老乡致以最深切的歉意。”
后来,郭永星来到杏山村,将这件旧蓑衣交还给主人陈扬柳,同时说明原委。陈扬柳接过蓑衣,感慨万千,说:“这件蓑衣破得不能再破了,而共产党人这么‘较真’,特意送过来。共产党游击队都是好人啊,不拿群众的东西!”
时光流转,战火硝烟早已远去。这件看似不起眼的旧蓑衣,却是共产党人自觉遵守党的纪律、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的有力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