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份红色档案,见证浙江永康的爱国卫生运动

发布日期: 2024-08-19 14:47     来源: 乐山高新区管委会 浏览量统计:
打印 分享到 :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展开,部署爱国卫生运动,发动群众消灭和防治急性传染病、流行病是这一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。1952年浙江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,指导开展以除“四害”、讲卫生、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。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在永康广泛推开。

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是该时期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。浙江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省份之一,永康也属于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地区。血吸虫病是乙类传染病,俗称“鼓胀病”,有“一年黄胖,二年鼓胀,三年见阎王”之说。永康县内主要流行于大屋、前仓、长城、桥下、四路、城关等乡镇。血吸虫病病害地区,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,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。因此,防治血吸虫病是保障人民健康、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举措。

1956年1月,永康县委成立血吸虫病防治专业小组,3月先在城关镇民主村查出钉螺,从此开展一年两度的钉螺普查。钉螺是血吸虫病的宿主,一般生活在草滩、池塘、沟渠等野外多水区域,人们接触了野外不明水域的水,就容易被血吸虫的幼虫尾蚴进入身体,造成感染。据1956年5月调查统计,永康境内钉螺区有民主、邑南、高镇、长城、大屋等乡镇,分布36条溪沟中,面积达87.83万平方米。

在查灭钉螺的同时,全县开展查病治病。1956年对12.26万人进行血吸虫成虫抗原皮试,查出一批阳性患者,并以粪检等办法查出血吸虫病人,采用酒石酸锑钾七日疗法治疗。按照结合生产、发动群众、重点治疗、控制发展的血吸虫病防治方针,通过管粪、管水、灭螺的“两管一灭”等预防工作,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初步成果和经验。

1990年7月金华市农业局验收确定永康县消灭家畜血吸虫病

更可喜的是,通过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,霍乱、天花、鼠疫、白喉、麻疹、脊髓前角灰质炎、猩红热、狂犬病8种传染病在全县得以消灭或控制,百日咳、流脑、乙脑、伤寒等7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为降低。通过给农村接生员配备接生箱、产包和药械,定期消毒,定期检查,成功普及新法接生,接生率达到99.4%,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。

永康县委还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除“四害”的号召,成立专项指挥部,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,发动广大群众,进行轰轰烈烈的除“四害”运动。将1956年的1月27日至2月27日定为“除‘四害’突击月”,各地分片包干,户户动员、人人动手,除“四害”取得显著成效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